理财产品配置了许多长久期的债券,其中重要的品种是银行的二级资本债和银行永续债。这也导致在理财赎回潮中,理财需要被迫卖出,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一度大跌。
11月中旬以来,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有两轮快速杀跌,幅度大、用时短。观察它们的走势可以判断理财的赎回压力。
(资料图片)
最近,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开始企稳,显示这一轮赎回潮边际缓和,暂时有平息迹象。
止损离开有望缓解
过去几周,理财产品需要每周在债券市场卖出千亿级别,来应对赎回。而卖出导致债券市场的下跌,又引发净值回撤,刺激更多赎回。
现在来看,这个反馈正在缓和。出现缓和的原因也很简单,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倾向被动砍仓,第一时间被动砍仓的总是少数。
账户亏损的时候,许多低风险投资者并不想亏着离开。在市场回调幅度加大的时候,更多的投资者开始等待回升,希望回本后再离开。这是投资者的无奈,而不是重新信任理财。赎回潮还在,只不过换了形式。
是缓解而不是解决
未来定期型理财产品还将陆续到期,随着债券市场的反弹和理财净值的回暖,到期后的产品会面临赎回压力。
可能不会像11月中或者12月初那样,如此集中,短时间大规模赎回,而是细水长流式流出。从被动砍仓,到主动离开,持续时间会更长。
而理财规模庞大,长期面临赎回,对债券市场也形成压制。信用债中短期来看,有反弹,没趋势,很难走出熊市。
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反弹后,更大的概率是宽幅震荡。城投债则依然大幅分化,信用较低的品种反弹不动。
所以,债市走势不好,理财净值不好,再加上此次理财亏损风波导致银行信誉受损,持续两年的理财规模大幅上行估计会结束。银行也尝到了过分追求规模带来的反噬。
根本问题仍未解决
债券下跌,导致理财净值回撤,客户纷纷赎回,是问题的表象。银行并不愿意深究问题的根本,因为这与银行的利益冲突。但这种态度,更导致问题难以实质性解决。
当下,理财的主要问题是:
净值化与客户风险偏好不搭配。理财产品净值化之后,风险并不小,符合现在理财的投资者与银行理财此前的客群并不重合。银行并没有做出甄别,而是继续把已经风险变大的理财卖给低风险投资者。这是规模导向,是错误的。
产品设计问题。银行理财通过滚动发行的方式,持有长期资产,但每个客户都是持有一段时间,比如封闭期为90天、180天,但底层资产可能久期是3年。这种操作方法,总有理财客户赶上债券调整出现亏损,毕竟不会永远是牛市。
投资水平和研究能力。通过近期的事件可以发现,银行普遍注重营销,而不是提升投资和研究能力。所有的银行都用着同质化的投资策略,这导致出现问题的时候,大家一起回撤、亏损,影响很不好。
最后
银行理财也推出了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,试图用它来稳定客户,吸引新的投资者。如果能吸引来增量资金,也会稳定理财产品的负债端,打断下跌-赎回-下跌的反馈链。
这种努力,整体效果有限。因为理财信誉受损的时候,客户已经从看到波动风险,进展到关注信用违约风险。大家看清楚理财的实质是债基,而且已经没有了隐形刚兑后,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离开。
理财子公司开业后,这部分业务已经成为银行的表外,但责任不应该也成为“表外”。银行是时候付出一些自己的利益,来做好客户安抚工作了。比如用此前收到的管理费补贴亏损投资者,或者自有资金接盘旗下理财子公司卖出的债券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热讯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