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资讯参考 > > 正文

珍稀生物京城“撒欢儿” 环球关注

发布日期:2023-06-17 08:00:58 来源:经济日报 分享

6月的麦田,随着几声啁啾热闹起来。在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四义庄村,棕扇尾莺雏鸟在麦穗上跳跃,雌鸟在捕虫喂食。鸟类展翅翱翔之间,给绿油油的麦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。蓝天白云下,村庄、河流与麦田交相辉映,多彩自然的风韵引人流连。

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,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生动画面在首都北京铺陈开来。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在京城安家落户。

欢欣跳跃的棕扇尾莺是一种小型鸟类,体长9厘米至11厘米。上体栗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和棕白色眉纹,下背、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,羽干纹细弱而不明显。此鸟常见于海拔1200米以下,常栖于开阔草地、农田及甘蔗地,是筑巢高手。


(资料图片)

除了棕扇尾莺,大兴区目前观测到野生鸟类211种。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、“鸟中大熊猫”震旦鸦雀等珍稀野生动物也纷纷安家落户,生物多样性“朋友圈”逐渐扩大。

不止在城市周边,珍稀鸟类同样出现在北京的中心城区。“以前是好几台相机手机挤在一起对着一只鸟拍,只能拍到10多种鸟。现在是好几台相机对着一群鸟拍,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,在丰台区能拍到70多种鸟类,有时候都抓拍不过来!”拍鸟达人高洪升说。

高洪升家住丰台区,自10年前退休,就开始用手机和相机记录环境变化。他感受最深的是,“观鸟不用到郊区,家门口就蓝绿交织,鸟雀成群”。随着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,家门口就能拍到震旦鸦雀、纹须雀、白眉鸠鹟、中华攀雀、熊猫鸭等珍稀鸟种。现在,在园博园、晓月湖、宛平湖、北宫森林公园……就连城区的沙窝桥、凉水河、莲花池等水域,也时常见到抓拍小鸟的人们。

鸟类翔集离不开青山绿水。为守护“绿水”,丰台区2021年获批北京市首个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试点,2022年设立全市首个区级水生态监测实验室,在水环境及水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丰硕成果。生态环境好转,不只有居民眼见为实,更有调查数据说话。

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张敏告诉记者,2022年丰台区分别于春季、夏季、秋季对辖区三大水系14条河流25个监测样点开展水生态环境状况野外调查,共捕获鱼类30种2487尾,较2021年增加8种1333尾,新发现马口鱼、宽鳍鱲等4种清洁指示鱼类,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。

目前区域内14条河湖中凉水河和小清河处于良好状况,永定河等8条河流处于中等状况。尤其是2023年年初至今,丰台区2个国家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%,7个市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85.7%。

要留住鸟群,不止需要绿底色,更需要充裕的“口粮”。大兴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依托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,他们在坚持以乡土树种、长寿树种、抗逆性强的树种为选择的前提下,更多考虑为动物提供食源的苗木品种,比如栽植柿子树、山楂树、海棠树、珍珠梅等,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食物链,增加生物多样性。

自2021年起,大兴区在平原生态林地块内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成为“常规操作”。截至今年3月,共建设完成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31处,建设小微湿地46处共28372平方米,镶嵌在城乡各处的小微湿地,成为动物们的重要饮水地。同时,增设人工鸟巢、昆虫旅馆,种植食源性蜜源性植物,帮更多野生动物安居。

此外,大兴区还推动新造林与原有零散绿地连通连片,畅通生态廊道,为动物迁徙提供生态跳岛。同时,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,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,统筹推进污染防治、生态补水等措施,使森林与建筑相交互,自然和城市相融合。

为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,北京市将于2020年至2025年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。2022年,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3560种,2020年至2022年累计记录6408种。其中,高等植物累计2111种、脊椎动物399种、昆虫2396种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03种、藻类315种、大型真菌884种。

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表示,生物多样性的变化,往往涉及大尺度大空间和长时间跨度。2022年,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(EI)为71.1,实现连续多年稳定提升,生态环境质量优良。在北京,作为生物重要通道的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9.5%,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“交通”“补给”条件,实现了水里和陆上的通行自由。(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)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热讯兽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  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